目前數位教材糾紛層出不窮,業者為鬆懈消費者心防,有的謊稱為政府機關人員宣導補助,有的自稱學校教師關心學童課業,有的假藉舉辦公益親子活動藉機推銷,但無論哪種方式,只要最後涉及「金錢」問題,消費者就應該提高警覺。
目前教材糾紛中,常見消費者尋求協助的事由:
- 兒童使用意願不高:由於目前教材業者多已不採分次給付教材的方式,而是以一次性提供電腦硬碟及相關書籍,且該硬碟不需上網即可觀看,因此雖然業者提供分期付款(通常是分期「貸款」),但不代表消費者可以中途喊卡,換言之,數位教材與一般補習服務是全然的不同,實體補習課程依法可中途終止契約,但數位教材是一次性給付,如同分期購買車輛,無法以孩童使用效果不佳或不願意使用教材而主張退回商品或停止付款。
- 說好的課輔服務:有些業者推銷教材時會搭配課輔老師服務,但課輔服務通常是有時數限制,甚至有的僅是電話諮詢服務,因此如果業者表示有課輔服務,消費者應該要詢問清楚課輔的服務方式與時間,並且需載明於契約上,避免事後陷入雙方各說各話的窘境。
- 分期貸款費用過高,無法負擔:消費者於簽署教材訂購單時,應評估自身財力狀況,勿以「一期分期費用」為財力評估,而應以能否「長期」、「持續」繳納該筆貸款為考量,應該要多加思考,並與家人好好溝通,切勿衝動購物。
消保官提醒消費者,業者教材推銷的方式推陳出新,務必「停、看、聽」,「停」—不要衝動購物,;「看」—仔細詳閱契約再簽約;「聽」—多多蒐集相關業者資訊,了解業者評價。購買數位教材務必要審慎思考,把握訪問買賣7日猶豫期解約退貨權益,莫讓「省錢」變成「花大錢」,徒生消費爭議困擾。